四川的卓筒井
浏览: 发布日期:2018-08-06
早在春秋时期,鲁班曾走遍了千山万水。这天他离开巴东前去巫山地区,这时就在那崎岖碗蜓的巫山脚下遇到了成千上万的三峡人,弯腰驼背柱杖缓行,沿着荒凉潮湿的大宁河,穿山越岭,成群接队的人流去巫溪盐场背盐。这些背盐人非常艰难,四川多山,蜀道蚕丛名闻天下,悬崖绝壁荆葛丛生,实称天堑险道,让人望之心惊。不知多少背盐人殉生于道上,甚为悲伤。

鲁班早就听说这种情况,心中很为那些死于山路上的背盐人悲伤。为此他设想了一个就在二百二十多里的山峡中涧槽流盐的规划。他在那高高的悬崖上,每离五尺凿一个架设涧柄的方形石孔,一连凿了许多许多,后来忽然接到鲁国国君传来十万火急的诏令,令鲁班火速回国,片刻不停。这时鲁班怀着工程未就的内疚与遗憾,拜别三峡人民转回鲁国,而鲁班总为此事在挂念在心。

鲁班在鲁国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,打算再度去三峡,他准备好行李,带了工具,自己一人牵了匹马,悄悄奔波在漫长的大宁河岸上。这时正逢梅雨时节,天空中飘着细雨,只见地下车辙纵横,马蹄穴印如鱼鳞斑斑。鲁班一声不响,默默的思索着、前进着,马蹄陷入深深的泥泞中,不时溅起道道泥浆水花,犹如卤汁溢出。见此情景鲁班心中一亮,妙计忽来,采用杠杆作用,冲击顿挫之原理,频频上下来回抽插,可吸卤汁于井上,再经烈日暴晒,不就成了卤盐了吗?这样不就减轻人们冒着生命危险,跋山涉水背盐的痛苦了吗?
想到这里鲁班心中兴奋莫名,于是他在一家客店住下,拿出扁铲,在客店的天井里凿出一个碗口大的井筒,又买来些巨竹,首先挖空通节,再把熟牛皮剪成圆形,固定在细杆的一端,作为吸卤汁的活塞阀门。把制好的吸卤器与井筒衍接一起,借助井内卤水的涨力和卤筒的压力,上下来回顿挫,很快将卤汁吸于井上,非常简便,省力省钱。当地的人们看到鲁班的发明,莫不交口称赞。 copyright 曲阜市鲁班文化研究促进会
鲁班为此也特别高兴,于是招了许多徒弟,向他们传授挖掘卓筒井的方法,经过一段时间,卓筒井遍布山区,很快就解决了四川吃盐的困难,成为我国在钻井史上划时代的一次工艺革新,这种吸卤澄盐小井制造简单,省力省钱,从此打破了官府大型盐井的垄断局面,开辟了盐业的广泛途径,为四川缺盐寻来捷径,当地百姓都对鲁班卓筒井的建造欢心鼓舞,后来为纪念此举,将卓筒井命名为“鲁井”,卤、鲁音同,后经千百衍化,以卤代鲁了,所以鲁班的名声在四川广为流传,人人敬仰,至今四川的三台县仍有鲁班镇、鲁班庙、鲁班湖等……